7月25日訊,反映普通西藏人生活的紀實作品《西藏一年》,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。該書作者旅英華人作家書云7月23日接受采訪時說,書中記錄的故事聽起來也許陌生,但她所了解的藏族人就是這樣生活,這就是西藏。
>>>讀書時代
以西藏為研究方向
《西藏一年》的誕生,緣于書云執(zhí)導的一部同名紀錄片。這部紀錄片記錄了江孜古城區(qū)法師、農民、僧人、干部、醫(yī)生、老板、三輪車夫、包工頭等各類人群的生活,講述了他們閑暇勞作、婚喪嫁娶、生老病死的故事。該書以所拍攝的每個人物作為獨立章節(jié),呈現了作者與人物的對話內容、對話環(huán)境以及心理活動等。
對于西藏的迷戀,始自書云早年在北京大學讀書,“遙遠的邊疆風情,綺麗的自然景觀,一直讓我深深迷戀。大學畢業(yè),我一度想到西藏工作,結果在父母的反對聲中打消了這個念頭。”1988年,書云考上了牛津大學,對西藏的向往之情依然如故。在牛津,她閱讀了大量關于西藏的著作,并開始學習藏語,師從藏學家邁克·阿里斯(已故)。“在阿里斯的影響下,我選擇了西藏作為研究方向。牛津大學一畢業(yè),我就開始了西藏之旅。”
在書云看來,從18世紀西方的探險家到青藏鐵路開通后掀起的西藏熱,神奇廣袤的青藏高原具有讓人魂牽夢縈的魅力。諸多關于西藏的書籍,從自然風光掠影、民俗風情獵奇、血腥歷史回顧、意識形態(tài)斗爭到高僧大德的軼事等,無不想再現西藏的真實情狀。“然而,我們很難從中看到普通藏族人的身影,聽到他們的心聲,體味他們的甘苦。”
為了真正體驗藏族人的甘苦,聆聽他們的心聲,書云在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格勒博士的幫助下進入了西藏,決定在那里居住一段時間。
>>>旅行途中
西藏變化讓她震驚
“進入西藏后,最觸動我的還是西藏的變化。不僅拉薩變化很大,一些縣城也發(fā)生了很大的變化。”書云說,以前在西藏旅行時,她習慣于在顛簸的長途車上聽人聊天、念經、搖轉經筒,“現在,大部分車前方安裝了閉路電視,左右各一個。左面播放的是印度寶萊塢的肚皮舞:性感女人,豐乳細腰,邊唱邊跳,觀眾一個個伸著舌頭,目瞪口呆。右邊播放的是香港的武打片:江湖俠客,刀光劍影,血肉橫飛,人們不時地發(fā)出一聲聲驚嘆。有的孩子還模仿熒屏上的‘武林高手’,嘴里發(fā)出‘嗨、嗨、嗨’的打斗聲。我就在心里問:我是在西藏嗎?短短幾年的變化讓人震驚不已。”
這些變化讓書云下定決心拍一部紀錄片,“雖然我沒有能力把握西藏的過去,但我可以記錄它的今天,用人類學的方法,潛下心來做一部反映普通藏族同胞一年四季生活的影片。”書云還決定用文字記錄這一切,作為影像的有力補充。
拒絕獵奇平靜審視
之所以選擇在江孜拍攝,書云解釋說:“除了圣城拉薩,江孜可以說是西藏保存最完整的古城,大規(guī)模的城市建設和改造的熱潮并沒有沖擊到宗山腳下的這片古城區(qū)?;蚴歉慕ǖ呢摀?,或是保護的需要,總之,這座有600多年歷史的古城幸存下來。”
在接下來的日子里,攝制組分別以婦女干部、天葬師、鄉(xiāng)村醫(yī)生、飯店老板、三輪車夫、包工頭、寺廟僧人等工作、生活在西藏江孜的普通藏人為主角,用鏡頭和筆記錄下了他們的日常工作、生活。攝制組在江孜租了三間房子,與8位主人公朝夕相處,吃水靠車拉,洗澡要到街頭浴室。“從前期調研、進入拍攝到后期制作,花費了兩年多時間,如果加上完成本書的幾個月,我們一共在西藏待了將近3年。”
完成拍攝后,書云將精力全部投入文字創(chuàng)作。“那個時候每天我都會打坐,以前拍攝時的一些印象深刻的畫面就會出現在腦海中,所以寫作非常順利。”書云說,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淀,她也有了新的想法和感悟,都用文字記錄了下來。另外,拍攝結束后,這些人物身上又發(fā)生了新的故事,紀錄片已經無法彌補,但文字卻將它們記錄了下來。書云說,紀錄片具有很強的視覺沖擊力,文字對內心的表達更細膩,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。
書云說,對于藏族的婚姻制度、喪葬習俗、信仰與風情,她絕無獵奇心態(tài),更無夸張和渲染,單是以客觀與公正的目光平靜而敬畏地遠遠審視。
>>>出版期待
傳遞藏民真切心聲
書云說,回顧那些住在江孜的日子,她能真切地感受到,在傳統(tǒng)農業(yè)為主的社會向現代工業(yè)化、城市化轉型的過程中,藏民既有與之相適應的成功和幸福的喜悅、自豪,也有不相適應的痛苦、困惑。“對西藏普通的百姓而言,他們需要對過去燦爛歷史文化的記憶,但更需要在變化中追求現代化的美好未來。他們渴望享受現代化的生活,不希望被當作古老的文物加以收藏和展示,更不希望把他們當作虛擬中的‘香格里拉’或‘香巴拉’讓人觀摩,被人誤解、誤會。”書云說,她希望她的書能夠生動而細膩地傳遞出藏族同胞的心聲,讓世人真正了解他們獨特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。
書云說,近期,央視和鳳凰衛(wèi)視將播出《西藏一年》的紀錄片。